簡介:臺灣是位於亞洲東部、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,面積約3.6萬平方公里,另有寶島、鯤島、福爾摩沙等別稱。
地形: 台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,以及大陸與海洋的交界處,是由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,整體形狀像一條蕃薯,北迴歸線橫跨中南部。
簡介:臺灣是位於亞洲東部、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,面積約3.6萬平方公里,另有寶島、鯤島、福爾摩沙等別稱。
地形: 台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,以及大陸與海洋的交界處,是由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,整體形狀像一條蕃薯,北迴歸線橫跨中南部。
臺灣雲豹(學名: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),屬於臺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,也是臺灣本島最大型的肉食野生動物之一。儘管自80年代中期起,便無人再親眼看到野生臺灣雲豹的蹤跡,然而,牠一直被視為是最珍貴的野生動物,甚至屬於臺灣原住民之一支的魯凱族好茶部落,還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臺灣雲豹變來的。臺灣雲豹原為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大型貓科動物,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,臺灣雲豹被迫遷往高山,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大武山。
鱗甲目(學名:Pholidota,拉丁學名:Malayan pangolin)只有1科1屬,即穿山甲科 (Manidae)穿山甲屬 (Manis)。屬於該目的動物通稱鯪鯉,俗稱穿山甲。
穿山甲是一類從頭到尾披覆鱗片的食蟻動物,分布在非洲和亞洲各地。亞洲地區分布在中國(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貴州、四川、雲南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海南、湖南)、泰國、印尼、菲律賓、越南、寮國、柬埔寨、馬來西亞、印度,以及台灣中低海拔之山麓至海拔1,000公尺左右的山區。
台灣鼴鼠又稱高砂鼴鼠、穿地鼠,學名Mogera insularis,是生存於台灣的一種哺乳動物,屬於鼴類,為台灣特有亞種。分布在台灣本島平地和中高海拔山區。
台灣的鼴鼠最早記錄於1862年,由英國外交官史溫侯(Swinhoe)發現,命名為Talpa insularis。之後鼴鼠科內的屬名重整,學名改為Mogera insularis insularis。
台灣野兔,(學名:Lepus sinensis formosus Thomas,英文名:Formosan hare),台灣特有種兔屬動物,體長30~40公分,耳朵的長度則有8~10公分,體型小於中國野兔;本來自中國華南地區,在台灣海峽形成後,開始獨自演化,成為台灣特有亞種,傍晚至清晨是他們的覓食時間,過去主要分布於海拔500公尺以下的農墾地、草生地、海岸防風林等地,但由於土地過度開發,目前已移至高冷的山區,且數量有減少的跡象。
台灣梅花鹿(學名:Cervus nippon taiouanus,英文名:Formosan sika deer),鹿科,草食性動物,為台灣特有亞種。其野外族群已在1969年左右滅絕,目前墾丁國家公園及綠島的野生族群來自人工復育野放(McCullough, 1974)。(學名:Cervus nippon taiouanus,英文名:Formosan sika deer),鹿科,草食性動物,為台灣特有亞種。其野外族群已在1969年左右滅絕,目前墾丁國家公園及綠島的野生族群來自人工復育野放(McCullough, 1974)。
體長約150公分,喜群居。台灣梅花鹿在每年的10~12月進行交配,主要之配種季節為11-12 月之間,為一短日照季節性生殖之動物(Liu, 2002),隔年的6~8月則為其生產期。產生出來的後代,雄性有角,雌性則無。